第(3/3)页 “应该的,应该的,”祝潇潇坚持道:“若不是先生同我说了这么多,我还不知道娘家如今落在何处呢。” “唉……”管事再次叹了口气,却是不再推辞,收了那镯子。 随后三两笔,将“祝晨夕”三个字添在了李辙户册之下,盖上章子后注明一排小字,解释义亲的由来。 又在一张规范印花的纸张上誊抄一遍,换下了祝潇潇带来的旧户籍。 至此,晨夕才算真正意义上改头换面,摒弃贱籍成为了良民。 “恭喜祝二姑娘了,”一直沉默的江妙同忽然道。 自管事提及老祝家的事起,江妙同就没再开过口。 此时见祝潇潇面色如常,她不动声色松了口气,却是转向管事,问了个不相干的问题。 “祝家人落户把子村,可有分到耕作的良田?” 大邺启用的是类似于均田制的制度,像是老祝家这样因为天灾迁徙他乡的流民,定居下来后都会分配一些荒地以供耕作。 如此,既保证了流民的基本生活,也稳定了秩序,增加了税收。 当然,若想土地归为私有,至少要缴纳粮食税银十年以上。 江妙同问的,便是这件事情。 “我看看啊……” 管事在内墙的架子上翻找一通,取来一本册子。 “唔,根据人头分,老祝家现有三口人,共得荒地十五亩,”管事停在其中一页,笃定点点头。 “十五亩?”祝潇潇有些惊讶。 李辙家按人头分,每人还有二十亩地呢,杨氏懒惰,转租给村里其他人,每年光分粮食就够一家子吃的了。 虽说是流民吧,但三口人十五亩,要缴纳税粮,要吃喝,还要转卖换取生活用品。 怎么算都是不够的吧!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