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86 后记-《我真不是个文青啊》
第(3/3)页
这次诗歌节,在香江定居的北岛也回来了,不过已经是七十多岁白发苍苍的老人,很瘦。还有他几十年的老友,同样白发苍苍的芒克。
当年一块摇橹打酒的少年,如今言笑晏晏相见。
晚上的今晚歌朗诵会在燕大礼堂举行,
重头戏无疑是北岛与芒克这对当代诗歌史双子星的同台。虽然如今二人各处一方,不再像当年那样联系紧密,但在嘉宾席甫一坐定,还是有说不完的悄悄话。
大屏幕开启了一段陈年光影的旅程,那是年轻时的北岛和芒克,是中国当代诗歌的黄金期,是一段或许美化但总有些美好的日子。
舞台上,两个年轻人交替朗读着一段段回忆文字,这些文字都是从他们的文章中摘选出来的,
包括:芒克《往事与<今天>》《瞧!这些人》,北岛《断章》《关于今天》《怀念彭刚》等等。那是他们笔下的彼此,是各自记忆里的青春片段。
最后一个镜头,定格在了1978年北岛和芒克的合影,年纪刚好,风华正茂。
随后,芒克登场,身体欠安的他差一点错过了这次难得的聚会,他恳切地拜托观众,如果中间咳嗽了,还请谅解。回应他的是一阵热烈的掌声。
《阳光下的向日葵》《黄昏》《没有时间的时间》,这是芒克八十年代的作品,此时读来依然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。芒克铿锵而坚定的声音,带着岁月的沉淀,让每一个字都更加厚重。
合上诗册,芒克并没有下场。穿着白色西装的北岛向他走来,芒克的目光迎接着他,把手里的诗册递给了这位老朋友。
北岛说他与芒克在1972年冬天相识,转眼49年。而芒克还记得当时的北岛是燕京四中的高中生,自己是燕京三中的初中生,所以北岛比自己“有文化”。两个老哥们儿在台上也如生活里一般自然,不做作不煽情,这是纯粹而坚固的友情。
北岛接着朗诵的是《回答》《此刻》、《黑色地图》、《路歌》。不同于芒克的铿锵,北岛的声音徐徐而绵厚,有一种低调的千钧之力,恰如其人,沉默而勇毅。
“燕京,让我跟你所有灯光干杯
让我的白发领路
穿过黑色地图
如风暴领你起飞”
.......
......
北岛的诗句在礼堂上空飘荡,大提琴声如泣如诉,让在场的每一位读者沉浸在刚刚落过雨的北京城夜色里,深情而难忘。
北岛本名赵振开,芒克本名姜世伟。北岛和芒克的笔名是1978年《今天》创刊时他们互相给对方取的。
朗诵完毕,分别时,二人紧紧拥抱用力地拍着对方的脊背。走出去几步以后,芒克又回过头来,大喊:“振开!走啦。”
.....
.....
夏红军一身西装革履坐在台下,她旁边是一位端庄典雅的中年妇人,虽然头发已经有青丝,眼角出现皱纹,但从容貌出可以看出年轻时候绝对是个美丽的姑娘。
她是宋蓁蓁。
宋蓁蓁侧过头看了身边的中年男人,目光柔和。
三十年过去了,昔日风华正茂的年轻男人如今也是两鬓斑白,背也没有以前那么挺直。
这曾今让她心动过的男人,直到现在还在彼此相互惦记。
但已无关爱情。
她突然想起李宗盛唱过的一首老歌:
也许我偶尔还是会想他
偶尔难免会惦记着他,
就当他是个老朋友啊,
也让我心疼也让我牵挂
只是我心中不再有火花,
让往事都随风去吧,
所有真心的痴心的话
仍在我心中,
虽然已没有他,
.....
.....
夏红军似乎注意到了宋蓁蓁的目光,转过头微笑看着她。
这时候,台上的北岛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鞠躬谢幕。
“红军,我听说北岛最近被网暴了?”宋蓁蓁问道。
“对,在豆瓣上,因为一首诗,最后骂的被迫关闭评论区。”夏红军的声音有点愤怒。
“什么诗?”
夏红军轻轻朗诵起来:
《进程》
日复一日,苦难
正如伟大的事业般衰败
像一个小官僚
我坐在我的命运中
点亮孤独的国家
死者没有朋友
盲目的煤,嘹亮的灯光
我走在我的疼痛上
围栏以外的羊群
似田野开绽
形式的大雨使石头
变得残破不堪
我建造我的年代
孩子们凭借一道口令
穿过书的防线
“写的挺好啊,这首诗里展现的是北岛一贯对于命运、苦难和孤独的反思,以及对于人类未来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。”宋蓁蓁讶然:
“纵观历史,正是因为这种深刻又尖锐的情感、生于忧患的意识,才能让一代代人拥有向前走的动力。”
“可是有人不喜欢,有人说这些诗歌,这些文化人能解决美国封锁吗?”夏红军笑着回答。
“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,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,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,也会变成物质力量。理论只要说服人,就能掌握群众;而理论只要彻底,就能说服人。所谓彻底,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。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。”宋蓁蓁一脸认真,背出一大段话。
夏红军知道,这是卡尔·m克思一段话,出现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知识点: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。
他笑了,突然想起柏拉图的一句名言:
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,
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。
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,
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。
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,
赞扬的不够卖力将会是一种罪行。
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,
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。
第(3/3)页